这两天,笔者在翻着一些香港券商的APP(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各家券商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APP上,PC网页很多家都已经放弃了),以下论点只是笔者个人的主观体会,可能不那么客观。
笔者手机上装了富途、老虎、盈立、雪盈、艾德、微牛、华盛、东财、耀才、富元、利弗莫尔、必贝等12家券商的APP,当然不是全部都是香港证监会监管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可以同时港股、美股和A股的,算是一个版块的竞争对手。这里大部分都是互联网券商,其中富途背靠腾讯、老虎背靠小米、雪盈背靠雪球、华盛背靠新浪。
不过要论APP的完善程度,客户体验度,富途是当之无愧的NO.1,笔者前面在富途上面看了几场直播,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而其他家的直播还基本上要依靠三方平台,这仅仅是一个片面,不过富途直播的质量、内容也是远高于其他家的。富途的社区、产品完善度也都是最高的,富途是腾讯系的公司,并没有浪得虚名,我们期待它可以做的更好。
第二可能要算老虎,这里我只能用“可能”,个人感觉仅次于富途,不过有一块老虎是要比富途稍胜的,就是老虎给渠道的CRM后台。鉴于监管要求,很多内容是不能对外公开的,也不能外包开发的,(笔者之前在现货版块很多年,要论CRM这一块,现货版块有很多家专业的、成熟的CRM系统提供商,体验度要完胜港股券商—-也比老虎的更好,因此接触到港股券商的CRM之后,非常的不适应,感觉怎么那么low,还有很多家券商还没有CRM系统呢)。
第三梯队个人认为是华盛、东财、盈立、富元。而这几家的体验度,个人的排序正如前面这个顺序。华盛毕竟是新浪旗下的,背靠新浪,做产品的基因不会太差。而东财的是东方财富的香港公司,并不是互联网公司,APP能做到如此,还是值得表扬的。
盈立也可以算是半个腾讯系的,体验度还说的过去。富元以前是玖富,是玖富集团旗下的证券公司,盈立以前是友信证券。从盈立和富元开始,就没有社区了,只提供资讯内容,这些资讯要不是券商采购合作的,要不是券商自己提供的,而富途、老虎、华盛和东财,用户都是个人发表内容的,在笔者认为,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体验度的因素。
耀才不算是互联网券商,打开APP就是满满的香港老券商的风格,这里就不评述 了。
而剩下的几家,艾德也提供资讯内容,但是艾德的排版感觉有点怪,而且不支持基金购买(上面的富元也没有的),不过艾德支持期货交易,这一点在所有券商中比较特殊的,很多券商是不涉足期货领域的。
雪盈是雪球旗下的,不知道雪球是不是没有重视雪盈,雪球做的非常好,有几千万用户,但是个人感觉雪盈做的非常糟糕,可以说仅仅提供了交易的功能,雪球最核心的社区,在雪盈身上完全没有体现,只有一个快讯。雪球的蛋卷基金主要是国内的基金,这一块雪盈也砍掉了。
微牛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运营部门在中国长沙,但是一直是宣传美国券商,拿的美国监管,也是仅仅提供了交易,然后做了一个快讯上去,这个快讯现在谁要去看……同样的还有必贝,功能也很简单,必贝在国内也几乎不怎么见到。
利弗莫尔就不评价了,打开后满满的国内券商APP既视感。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如果对某家券商有得罪,还望海涵。
现在鉴于国内政策的不明朗,所有券商在内地的推广都很隐晦,有些券商不知道有没有推广呢。而富途和老虎,感觉主要是在做海外市场,以老虎为例,渠道帮引流的话,内地用户一个有效户固定的奖励是73美金,而海外用户,一个有效户是100美金起。在YouTube上做财经分析的中文博主引流上,富途和老虎的引流比重差不多占据了90%以上,大部分的博主是两个都代理了。剩下的有必贝、微牛和E投睿,必贝和微牛上面有写,E投睿是比较特别的,这里不做展开了,要不内容有点多了。
海外的社区主要是在YouTube和Facebook上,YouTube和Facebook上主要是美股分析,Facebook笔者玩的相对少,比重怎么样,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国内的主要散客引流是KOL,而这一两年主要的话题是港股打新,主要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知乎、雪球、知识星球等几个社群里。
港股打新是这两年为数不多的特别火爆的市场。不过笔者有一个担忧,任何一个市场火爆都是有一个周期性的,如果什么时候港股打新不火了,国内那么多以港股打新来做切入点的KOL们怎么办,而且每周新股IPO就那么几只,几乎所有KOL都在写同样的题材,内容同质化非常的严重。
另外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来自港交所,众所周知,香港公民每个人只能开一个香港券商的账户,而大陆的身份证数字一共18位,与香港身份证号码英文字幕加数字是不同的,港交所为了大陆市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很多大陆用户一个人开了好多券商的账户,而大家都去抢打新,在多券商开账户也成为了刚需,这可能会导致监管上的混乱。现在已经有传言,港交所将限制大陆居民开户的数量,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实施还没有定。
上面提到的两点,只要有一个点有变数,目前整个行业可能都会发生变局。
港股打新如果不火了,就没有开多券商账户的需求了。行业的那些KOL该怎么办,找另一个切入点,还是转行?很多券商根本没有那么多吸引客户的条件的,之前客户可能需要打新,而你家有额度,开一个户来试试看。而之后可能没这个需求了,券商靠什么来吸引客户?是否有足够的增长点?值得券商深思。
另一个,港交所如果哪天一个公告下来,每个大陆居民只能开一个香港券商账户,那直接把这个路堵死了。
如果这样,相信大部分的用户肯定是去头部的那几个了,而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
(尤其那么多券商是自诩为互联网券商的),也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
个人感觉,有非常多的券商需要紧张起来,未雨绸缪起来,不要等到那一天突然到来再反应过来就晚了。
本来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写——SPAC,下一个火热的“港股打新”市场——的,前面随便写点近日所感的,但是不知不觉写多了,那就拆成两篇吧。点击上面绿色的字跳转到下篇,打开一片未开垦的广袤市场吧。
有兴趣交易SPAC,投资美股、港股的朋友,欢迎使用Richard的开户链接开设交易账户:
富途证券开户链接:https://www.futu5.com/reg?channel=945&subchannel。=22(非美国籍)
老虎证券开户链接:https://www.tigersecurities.com/accounts?region=CHN&f=BCS&lang=zh_CN&invite=richardyao&group_id=CG3001927299(非美国籍)
盈立证券开户链接:https://m.yxzq.com/webapp/marketing/jump-register.html?register-cid=1668®ister-ct=ic&ICode=269003
免责声明:
我的文章仅为个人经验分享, 不是投资建议!凡是在文章出现的观点和个股的分析仅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确! 不建议盲目采纳应用! 亲爱的朋友们! 投资之前, 一定要慎重考虑!充分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才可以参与投资活动! 股市里的钱是世界上最难赚的钱之一, 各位一定要量力而为!
所以我在这里郑重提醒各位:我只对我自己的投资损益负责, 不对任何个人和机构的投资行为负任何责任!我的任何观点不是对任何个人和机构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