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恒指微跌 0.22%,整体风格开始逐步平稳。其中表现最好的,是业绩在三四季度出现明显改善,整体估值却并不贵的公司。有望走出跨年行情。
目前市场比较一致性的预期是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依然会保持比较平稳的态势,但进入二季度,由于流动性的收缩,届时表现可能差强人意。整体的逻辑也比较简单,因为人民币因为国内疫情控制较好,叠加央行近期在流动性的释放上明显收敛,长期升值的趋势比较明确,带来外资的流入,外汇占款加上金融机构的放大效应,整体国内通胀的压力会很大。并且,由于房住不炒的政策,很难像过去那些年一样大量的吸收流动性,央行的选择基本是唯一的。所以明年通胀的逻辑链条也就很顺畅,除非流动性的收紧过度,否则一些低位的消费股机会相对明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的监管层在上周也提出通胀的衡量目标不能仅仅是目前构成 CPI 的一些项目,尤其是猪肉。应该把房地产价格、甚至教育、医疗等支出综合考虑。那意味着在监管层面,对于流动性的收缩可能会强于市场预期,但目前市场尚未体现这一个可能,仍然需要观察。从近月的外汇储备情况来看,尚未看到大规模的热钱流入情况。
从现在看一季度,重头戏肯定是在政策上,市场现在预期是流动性不会快速的收紧,央妈依然是呵护的态度。从上周的 MLF 也能看得出来。在两会之前,可能政策口径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另外,对于一季度的看好,从微观层面上说,也是因为 2020 年的低基数造成明年的数据会非常好看,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是如此。在一些电话会议中,不少行业分析师也是这样的逻辑,叠加流动性可能的变化,意味着进入一季度,资金就会进入谁接最后一棒的拷问。从理性人的角度,不排除这个时间提前。
至于行业方面,很多卖方依然是在推荐一些钢铁煤炭有色金融等顺周期的板块,至少从港股的走势来看,资金认可度也比较一般。不过投资者可以关注两个比较重要的新热点,畜牧和半导体制造。畜牧的逻辑在于通胀预期叠加生鲜乳近期涨价明显,并且开启未来两年左右的上涨周期,例如现代牧业;生猪则是因为年底叠加进口受限,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带动股价走强,好的标的多在 A 股。半导体制造是因为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的大厂开始大规模的备货,叠加渠道的囤货,一方面拉高了价格,一方面上游制造开始明显供不应求,不仅仅是比较高端的 12 英寸,8 英寸的紧缺更为明显,高投资和长周期也意味着扩产相对来说有难度。从上游的 PCB 板到中下游的晶圆制造和封测,全部缺产能。华虹半导体和建滔积层板就是比较典型受益的公司。